最新目录

抗战时期工业内迁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4)

来源:东南国防医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三)两次工业内迁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部的发展,而三线建设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工业格局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影响。如前文所述,1937年时中国

(三)两次工业内迁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部的发展,而三线建设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工业格局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影响。如前文所述,1937年时中国的大后方(含川、滇、黔、陕、甘、湘、桂七省)仅有工厂237家,而到了1942年时,仅重庆一市的工厂数就达到了781家,渝、川、康、湖、桂、滇、黔等西南地区和西北的陕甘地区的工厂数占全国90%以上,尤其渝、川、湖最为密集。[24]抗战时期工厂内迁大大带动了后方的迅速发展,使旧中国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大有改观。在支持抗战方面,内迁工厂提供了重要物质保障,除重武器依靠进口外,中国各战场使用的大量弹药达到了自给自足。1939年11月,周恩来参观合作五金厂的工人生产操作和制造的各种军工产品时,题词“供给前方的生产,是国防工业第一要义”[25]。然而,工业内迁给西部带来的繁荣只能算“昙花一现”,在1942年之后,西部开发逐渐销声匿迹,新建工厂数量急剧下降,原有工厂也纷纷停工倒闭。抗战结束后,内迁工厂“完全停业者有之,急图改组者有之,多数均派人至京沪汉各大埠,积极筹备搬迁”[26]。到解放前夕,西南地区的工业已全面崩遗。可见,抗战时期工业内迁虽然曾一时掀起西部开发的浪潮,但其作用是有限的。

三线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空前壮举,在中国腹地建立了巩固的战略后方,有效遏制了战争的爆发,并为未来可能爆发的战争发挥重要的军事保障作用。从1964到1980年,三线地区的工业固定资产由292亿元增加到1543亿元,增长4.28倍;职工人数由325.65万增加到1129.5万,增长2.46倍;工业总产值由258亿元增加到1270亿元,增长近4倍。[27]在西部建成一大批基础设施,新建了川黔、贵昆、焦枝、成昆、湘黔、襄渝、阳安、太焦、枝柳铁路、青藏铁路的西宁至格尔木段等10条铁路干线,总长8046公里,增长65%;[28]新建了22.78万公里的公路,增长近一倍;整治了川江等6条内河航道,建设一批港口码头,新增内河港口吞吐能力2042万吨,形成了通往全国各地的水陆空交通网,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西部交通闭塞落后的状况。三线建设还促成了一批新兴工业城市的崛起,如攀枝花、六盘水、十堰、金昌从过去的荒山野岭变成了著名的以钢铁、煤炭、汽车和有色金属为主导产业的新兴工业城市。对西部的老工业城市如重庆、成都、贵阳、昆明、西安等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极大促进了其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显著改善了中国东西部布局不合理的状况,对中国的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两次工业内迁的联系和启示

(一)两次工业内迁有着一定的联系。毛泽东是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的一代伟人,非常重视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工业内迁的经验和教训,他说:“要研究蒋介石的经验,他没有搬,搬得很少。他是靠外国生活的,靠我们在敌后牵制住敌人,才保住重庆。”“国民党为什么修长沙—都匀—贵阳那一条线,而不修川汉那一条线?是什么道理?川汉铁路,满清未修,就闹风潮,选的是北线。为什么当时要修川汉线?要找历史资料做比较,都要研究一下,做个比较。”“四川有7000万人口、40万平方公里幅员。为什么刘备能在这里立国?蒋介石也要退到重庆,为什么?总有个道理嘛!”[29]三线建设借鉴了抗战内迁的重要经验,也是在抗战内迁时期奠定的工业基础上进行的,董必武曾肯定抗战内迁是“在极艰难的条件下奠定新中国工业的基础”[30],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重要启示。启示之一——国家重大战略决策的制定必须以对国际形势的准确研判和对国内具体情况的把握为基本依据。抗战内迁的沉痛历史教训是由于国民政府没有准确把握国际形势,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仍然不切实际地幻想英美调停通过谈判解决争端,对中国的具体国情也缺乏深刻的认知,导致出现了重大失误,给民族和国家带来深重的灾难。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较为有利,毛泽东和党中央利用这一契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战略,毛泽东对形势分析道:“过去朝鲜还在打仗,国际形势还很紧张,不能不影响我们对沿海工业的看法。现在,新的侵华战争和新的世界大战,估计短时期内打不起来,可能有十年或者更长一点的和平时期。这样,如果还不充分利用沿海工业的设备能力和技术力量,那就不对了。不说十年,就算五年,我们也应当在沿海好好地办四年,等第五年打起来再搬家。”[31]毛泽东和党中央时刻关注国家安全,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环境态势动态地调整国家战略。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美关系走向对抗,美国对中国进行了各种战争威胁。这一时期中苏关系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1962年苏联策动伊宁暴乱事件,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苏联新领导对中国进行核讹诈,以武力方式逼中国就范。根据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安全环境和军事威胁,党中央把备战调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通过对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准确的判断,作出了三线建设的科学决策,有力遏制了战后美苏的霸权主义。当今世界,国际形势虽然有稳定的因素存在,但矛盾依然在不断加剧,美国特朗普集团秉持“美国优先”政策,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国家安全形势更加复杂。深刻认识形势把握规律,才能够科学制定出对外政策和国内发展战略,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文章来源:《东南国防医药》 网址: http://www.dngfyyzz.cn/qikandaodu/2021/0428/620.html



上一篇:人工智能在国防专利中的应用初探
下一篇:指数缩量震荡两融小幅回升

东南国防医药投稿 | 东南国防医药编辑部| 东南国防医药版面费 | 东南国防医药论文发表 | 东南国防医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东南国防医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