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乾:漂泊者在路上(3)

来源:东南国防医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听相声、逛庙会,同时,他又在基督教会小学里诵《圣经》、唱圣歌。操着胡同的语言,他又开始学习英语。更何况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的时代潮流,在北

听相声、逛庙会,同时,他又在基督教会小学里诵《圣经》、唱圣歌。操着胡同的语言,他又开始学习英语。更何况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的时代潮流,在北京这个中心地,有着冲击各个角落的力量。“老北京”的文化影响即使有,也是潜在的,更多地表现在人到老年之后的一种留恋,而在当时对他更具吸引力的显然是西方的一切。

他对我讲过许多往事,几乎每一件都令人新奇:北新书局当学徒,给鲁迅、冰心送稿费;南国汕头动人的初恋;第二次世界大战英伦七年的生活;反右中的风云突变……最诱人的当然不止一件,但此时流入笔尖的则是他如何走进三十年代的“京派文人圈”。

和胡同里的吆喝声相比,和他熟悉的民俗相比,“京派文人圈”显然属于另一个天地。周作人、朱自清、朱光潜、废名、梁思成、林徽因、梁宗岱等等,都是他过去不熟悉的知识分子。带领他走进这个圈子的是沈从文,沈同他有些相似,也是从边城走进这个圈子的特殊人物。在《萧乾传》中,我曾用“蒙娜丽莎的微笑”一章专门来写萧乾身处这个圈子时的感受。我写到,沙龙里的人侃侃而谈,艺术、美学、西方,一切都让他感到艺术的精灵在周围翻飞。我特意写到一句:他观察到自己过去的“粗野”。

同北京这一文化圈相类似,二战期间萧乾在英国又进入更典型的西方知识分子的生活圈子。我看过一些当年的资料,包括几位英国人的回忆、信件,了解到他是那么自然地走进了他们中间。

从“京派文人圈”到走进英国文人圈,到走进伦敦大学、剑桥大学,萧乾还会想起相声吗?我不知道。当年的照片上,他身着西服,伫立剑河边,潇洒风流,看不到一点儿“老北京”的影子。自然,这仅仅是就外表而言,早年的启蒙教育早已渗进他的性格之中。他在远离祖国时的乡思,一定是和庙会、相声连在一起的。

巴金常说他的朋友中最有才气的有三位,他们是沈从文、曹禺、萧乾。这才气依我看就是天生的对艺术的敏感和坚定不渝的追求。

生活中的萧乾,远没有作品中的那份潇洒、灵气,至少在我看到的老年萧乾不是这样。就说书房的乱吧,在我所熟悉的作家中,他的书房要算“之最”。为了接待外宾,特意布置之后,再看,依然觉得太乱。他的自我料理能力,常常受到家人的责怪。穿衣服,时常扣错了扣子;写字台上凌乱得难以铺开架势写作。看着现在的他,我想象不出他在英国七年是如何独自一人生活的。但是,他好像又不断地在生活中想学会一点儿本事。干校期间,回北京后无处安家,他居然凑合着在过道上搭起了小屋,一过就是几年。他学会了买菜、烧水等等。烧开水,怕忘记哪一瓶是开水,便老老实实地在几个瓶上分别写上“已开”“温开”的字样。他喜欢奇花异草,却不见有心思照料,便索性种上几盆仙人掌,由它们长去。1985年去了一趟武汉,带回的是几只小乌龟。他倒有心喂养,专门写信去动物园咨询,居然使它们活到如今。

萧乾致李辉信札释文:李辉:像冰心那样的信,你可主动去组织几封,编个《笔谈》。《书讯报》(葛昆元)及《文化报》(韩金英)处可送点评介稿。《文艺报》也许也。《大公报》处我已打电话,他们答应为你带来。《北京城杂忆》是为出国时带的。不急。有便带30本即可。祝双好。萧乾。(1988年)4月19日。

我知道,凌乱也好,笨拙也好,都不曾影响他的艺术。80年代那几年,我可以说常常是他的作品的最初读者。他有个习惯,写作之前,喜欢在桌边、床头放上一叠纸条,偶有所得,便随手记下。然后堆放一起,看上去乱而无章,却又有内在的联系。写文章,内容在他是烂熟于心的人生经验,关键的是如何以更巧妙的艺术表现出来。《北京城杂忆》如此,《在歌声中回忆》《搬家史》《“文革”杂忆》也如此。他一旦拿起笔,一旦进入艺术天地,顿时会变得机智、敏捷。种种历史风云虽然促成了他的成功,可就艺术而言,他似乎更应该感谢他的艺术天性。这种天性决定他在混乱之中,能获得独有的平静、清醒。世事纵然纷杂,但从不影响他考虑文章的艺术效果。在漂泊中,在希特勒的轰炸下,在身处逆境时,他的小说、散文、特写、通讯,几乎都别具一格。

在萧乾过去写的通讯特写中,我特别喜欢1939年到1946年之间他在欧洲写回来的文章。这些文章充分显露出萧乾的多样才华。作为一个中国记者,又是一个作家,他所写的战地通讯,角度独特,内容丰富,文笔生动。他将残酷的战争下的英国人民,表现得富有立体感:他们勇敢、坚强、乐观、幽默……收入集子中的这些通讯,一个突出的特点,是选取巧妙的角度,用富有趣味的事实,反映战时英国、战时欧洲的各个侧面。《科学在第二次大战中》《战争与宗教》《一九四〇年欧洲稗史大观》……从这些标题我们就可以看出作者的特点。最让人拍案称绝的是《活宝们在受难》。萧乾全文都写英国的猫、狗等,写它们在战争中的遭遇,以及围绕它们而发生的种种情况。借写猫狗,反映英国民俗世态、战时民主、人民的牺牲等等,真是一篇大手笔的小文章。与它相比,许多现时的通讯明显逊色许多。从这组文章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幽默的萧乾、一个聪明的萧乾。

文章来源:《东南国防医药》 网址: http://www.dngfyyzz.cn/qikandaodu/2021/0128/327.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余秋雨妙对质疑

东南国防医药投稿 | 东南国防医药编辑部| 东南国防医药版面费 | 东南国防医药论文发表 | 东南国防医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东南国防医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